知識經濟的時代,知識是有價值的,但傳授知識的老師價值何在呢? 人在冷酷無情的知識經濟之外,如何恢復老師應有的價值,再度從「尊師」的角度去「重道」,而不是因為「重道」才去「尊師」。黃忠天所長認為,尊師重道雖是老調重彈,卻是歷久彌新的觀念,學生敬重老師,老師也全然的付出,師生互動彼此是相對的,如果學生既不好學又不尊敬老師,老師的教學熱情自然減弱,最後損失的還是學生。 尊師重道對教學品質產生的影響,是許多人沒有思考到的層面,在師生互動中透過對師長的尊重,而得到師長全心全意的教學指導,實質上是彼此互惠的情形,更何況每位教師何嘗不想得天下英才而教之! 學校教育不光只是知識的教育,重要的是品格的養成,雖然學生學習的心態有些功利,然而學習的主要重心仍在學校,因此,如能以尊師重道為基礎,擴及到家庭裡也孝順父母、兄友弟恭,在人際互動上更注重倫理觀念,從學校師生的倫理,到家庭倫理的建立,乃至社會倫理的建構,逐步形成人與人之間的良性循環。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顏崑陽院長在聯合副刊發表了一篇「哀大學」的文章,他認為我們的教育環境在強勢的教育決策下,一種以「經濟」為招魂旛,「競爭力」為符咒,「經費」和「員額」為法劍的「新威權」正在日益茁壯中。在政治威權環伺的教育環境下,不可否認的有許多教師患有「狹心症」、「冷感症」、「焦慮症」,這些教師把自己關進研究室或實驗室,心眼中的世界,就狹窄到只剩下幾個燒杯、一部電腦或一堆圖書,對時代社會的公共議題沒有感受也不關懷。影響所及,大學生唯功利取向而缺乏理想,這種校園文化,也就可以想見了。 當老師努力保住自己的飯碗,奢談「理想」的情況下,師範體系是否還能傳承師道精神?黃忠天所長表示說:「尊師重道的精神還是存在的,只是在比較上與過去確實落差很大。」實際去了解師生關係的改變,發現其與社會結構的演變息息相關,今日的老師窮於應付各項升等研究,或者忙於撰寫計畫書來競標國科會計畫,學生則忙於打工及各式各樣的休閒娛樂,過去如同父子的師生關係早已不存在,反而是功利的氣氛瀰漫在師生之間,校園裡真實的現象是虛假的師生關係充斥,在功利主義發酵下,如何讓學生心悅誠服的尊師重道,或許也是教師都該反躬自省的課題。 如何傳道?如何受業?如何解惑? 要讓學生「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」,教師在傳道、受業、解惑的過程裡,不僅要扮演好經師的角色,更要成為學生人格的導師,老師的言行都是學生人格教育的一部分,少數教師有遲到早退的現象,教學敬業態度也不足,或者只顧研究與教學,卻忽略生活教育等等。如果為人師表將精神放在積極爭取計畫,寫升等研究報告書,甚至是個人旁鶩上,想要讓學生認同與敬重,那就很困難了。 俗話說:「一個孩子活跳跳,被老師教到死翹翹!」這點出老師若未能善盡教職,就無法教導出優質的學生。或許現在老師確實難為,在對學生沒有管教權的情況下,如何協助學生獲取知識,及指導學生人格的養成,張小鳳老師說:「老師的角色要像父母,也得像良師益友,更要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。」可見在多元開放的社會裡,老師的角色亦要隨著七十二變,扮演好受業、解惑都只是人師的部分工作,要能與學生打成一片,並贏得學生的尊重,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。 老師的角色隨著時代改變,過去學生怕老師的情形愈來愈少,師生相處更像兄姊與朋友。雖然,老師不再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,但其社會地位不論城鄉仍受到大家的敬重,如今大眾討論維護師道尊嚴的目的,無非是希望師道不要因為社會變遷而淡化,甚至是向下沉淪。在學生充滿自主性的時代,老師的權威性不如父權時代一般,師生關係必須要學習雙向溝通,建立一種新的師生關係,以拉近彼此的距離。 師生間的互動,不論任何形式都有益雙向溝通,只要願意,不論是傳統執經請益的形式;或者是師生不分你我打成一片,重要的是師生要保持互動溝通的狀態。與人溝通首先要降低自己的姿態,當彼此站在同一高度,才易於溝通,師生間更是需要讓溝通毫無障礙。不過,老師也不宜為迎合學生,因此隨便輕挑有失老師形象,甚至忘了師生間應有的分際,既然為人師表,還是要自我要求,表現出成熟穩重的行事風格,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,身為老師如果不重個人形象,學生當然也就隨便,一昧空談尊崇師道,無疑像空中樓閣一樣虛幻。 要面子先要有裡子! 自重而後人重,老師要贏得學生的尊重,首先還是得從個人做起,黃忠天所長表示,老師可以從提升專業能力及提升人品道德兩方面著手。現在老師得不到學生的尊重,往往是因自毀形象,破壞了老師原有的格調,或是刻意討好學生,使得學生僭越師生間應有的倫常;部分老師在課堂上說人是非,或將個人政治意識帶入教學,凡諸種種都是不當的作為,身為師,就應有為師的風骨,其一言一行都會是學生注目的焦點,學生心中也自有評斷。孫老師認為,老師對學生應該採取主動出擊,激發學生學習興趣,本身則應自重,不說空話,常以身作則;其次要時時進修,豐富個人的專業知識,不斷充實人文涵養,並進一步帶動學生好學的校風。張小鳳老師則認為,師生之間還要加強與家長的關係,必須經常和學生家長保持聯繫,並適時反應學生狀況。張老師說:「教學的重心有七分是用在學生教學活動,有二分用來處理校務工作和與家長聯繫,一分則用來進修,充實自己。」 除了老師要先端正自己,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外,學生也該善盡其本務,現今學生太多外務,缺課的情況猶如家常便飯,有些學生還本末倒置把家教當本業,學校課業卻反而成了副業,身為學生同樣要素位而行,才能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最大的收穫,因此,學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多與老師親近,師生間沒有距離的隔閡,知識的傳遞、人格的養成,就能造就一加一大於二的教學效果。孫老師充滿希望的說:「不要對學生失望,學生就會給我希望。」 面對廿一世紀社會急驟變遷,師道所影響的層面不僅是校園裡的師生關係,而是社會倫理的建構,但願透過尊師重道的養成,讓我們能夠重建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