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首頁

回第08期

無窮小掀起大劇變
評論《無限小:一個危險的數學理論如何形塑現代世界》

全文閱覽

作        者 洪萬生

作者簡介 臺灣師大數學系退休教授,臺灣HPM 發起人。

參考資料

針對本書及其中譯的一些未盡周延的考量,以下我列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,謹供譯者、編輯及讀者參考借鏡。

首先,在本書英文原版中,作者針對瓦里斯有關「四分之一圓及其外切正方形」面積比的論證(原文pp. 267-268,中譯版頁287-288)有一點語焉不詳。我建議讀者參考瓦里斯的文本(見李文林主編《數學珍寶》頁267-275),其中瓦里斯的數學 原創性可一覽無遺。

現在,回到本書中譯本。它拼錯原書名副標。原書英文版書名是●[斜]Infinitesimal: How a Dangerous Mathematical Theory Shaped the Modern World●。中譯本卻將原文書名的 "mathematical" 誤植為 "mathemaitc"(封面、封底及書名頁,共三處),不知何故!

此外,將 "infinitesimal" 譯為「無限小」(infinitely small),並非完全傳神,儘管原書第一部分主題是The War against Disorder: The Jesuits against the Infinitely Small。因為infinitesimal(英文)原文是名詞,比較常見的譯法是「無窮小量」。此書中譯「無限小」(比較像)是形容詞,無法充分傳達 17世紀有些宗教人士與學者對這個數學概念的恐懼。

還有,就體例而言,本書腳註除了譯者的補充註解,原書參考文獻都譯成中文,用心值得肯定。這些原有文獻儘管第一次出現時都附上原文,不過,對有心查閱原始資料的讀者,仍然相當不便。

另一方面,茲舉一些誤譯的例子如下:

頁180:《精確》(●[斜]Conics●)。這部阿波羅尼奧斯的經典,應譯為《圓錐曲線》(或《錐線》)。

頁242:作者所引述索必耶解釋中,「與其說線只有長度沒有度」一句漏了「寬」字。應改為「與其說線只有長度沒有寬度」才是。

頁232:「一如歐幾里得《幾何原本》始於公理的定義」應改為「一如歐幾里得《幾何原本》始於定義與設準(definitions and postulates)」。在《幾何原本》中,所謂的公理有兩種,一種稱之為設準(「假設成為準則」之義),另一種稱之為共有或普通概念(common notions)。一般而言,後者的命題如「等量加等量,其和相等」不用被假設而成立。

頁233:「如果說霍布斯的完整哲學是建構在一個巨大的幾何體系之上,那麼他的哲學理論更是如此。」有誤。後句的「哲學理論」應改為「政治理論」才對。

頁240:「線、面或者體的定義也完全一樣,全都沒有參考價值,因此也都沒有意義。」有誤。其中「參考價值」應改為「參考物」(referent)才對! 對霍布斯這樣的唯物論者,數學概念如線、面或體必須要有指涉的實體(referred entity/object)。有關這一點,讀者可對照本頁下一段最後一句:「點、線、立體,以及所有幾何學的構成要素,因此都必須以實際存在的物體角度 來定義」。

頁260:《無窮算數》(●[斜]Arithmetica infinitorum●)通常中譯為〈無窮算術〉,是「有關無限的算術」(the arithmetic of infinities)。
等等。


參考文獻

艾米爾‧亞歷山大 (2016).《無限小:一個危險的數學理論如何型塑現代世界》,台北:商周出版社。

李文林主編 (2000).《數學珍寶:歷史文獻精選》,台北:九章出版社。

史帝夫.謝平(Steven Shapin)(2010).《科學革命:一段不存在的歷史》(●[斜]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●),台北縣: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
謝平(Steven Shapin)、夏佛(Simon Schaffer)(2006).《利維坦與空氣泵浦》(●[斜]Liviathan and the Air Pump●),台北:行人出版社。

保羅.賀爾曼(Paul Hellman)(2009).《數學恩仇錄:數學史上的十大爭端》(●[斜]Great Feuds in Mathematics: Ten of the Liveliest Disputes Ever●),台北:五南出版社。

Alexander, Amir (2014). ●[斜]Infinitesimal: How a Dangerous Mathematical Theory Shaped the Modern World●. Scientific American / Farrar, Straus and Giroux.

Grant, Hardy (1990). “Geometry and Politics: Mathematics in the Thought of Thomas Hobbes”, ●[斜]Mathematics Magazine● 63(3): 147-154.

Katz, Victor (2004).《數學史通論》(●[斜]A History of Mathematics: An Introduction● (second edition)),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。

Leahy, Andrew (2014). “Evangelista Torricelli and the ‘Common Bond of Truth’ in Greek Mathematics”, ●[斜]Mathematics Magazine● 87: 174-184.

Segre, Michael (1991). ●[斜]In the Wake of Galileo●. New Brunswick, NJ: Th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.



●*[註1] 在這個引理中,柏克萊指出:$(A=a)(B+b)-AB=Ab+aB+ab$,其中$a$、$b$分別是$A$、$B$的增量。而根據「偉大的學者」牛 頓所言:「在數學中最微小的誤差也不可忽略。」(in rebus mathematics errores quam minimi non sunt contemnendi)。

●*[註2]畢達哥拉斯將這種點稱之為「單子」(monad)。●
●*[註3]羅耀拉本名是依納爵(Ignatius of Loyola),出生於西班牙巴斯克地區阿斯佩蒂亞(Azpeitia)的羅耀拉城堡(castle of Loyola)。●
●*[註4] 本書英文版中譯本《歐基里德幾何原本》由九章出版社出版。這個版本公認為是貼近真實的版本,只有13冊。克拉維的15冊版的最後兩冊,通常都認為是後人補 寫。1850年,清代中國數學家李善蘭與偉列亞力(Alexander Wylie)合作,根據一本《幾何原本》英文版翻譯了後九冊。最後,在1860年代,由曾國藩贊助,李善蘭將這兩份中譯本合併為《幾何原本》15卷。又中 譯本稱克拉維為丁先生,因為在拉丁文中Clavius是釘子的意思。●
●*[註5] 在這個命題中,若截面積改為定比(值)亦可。如此,則其平面形式可以描述如下:給定$A$,$B$為兩個平面區域,若其等高處的截線長之比$L(A) : L(B)$ 恆為常數(或定值)對所有截線都成立,則$A : B = L(A) : L(B)$。
●*[註6] Andrew Leahy, “Evangelista Torricelli and the ‘Common Bond of Truth’ in Greek Mathematics”, ●[斜]Mathematics Magazine● 87 (2014): 174-184.
●*[註7] 希爾有一部名著,書名即為●[斜]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●。
●*[註8]這個家族是英國著名的科學贊助家,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即是他們家族所捐助。有關這個家族的故事,可以參閱電影《浮華一世情》(The Duchess)。
●*[註9] 他的頭銜是幾何學家(geometer),而非目前使用的數學家(mathematician),後者這個英文用詞當時非常罕見。●
●*[註10] 這個講座今天還存在,物理學家霍金(Stephen Hawking)剛從該講座職位卸任。
●*[註11] 平心而論,培根非但數學素養不高明,甚至貶抑數學在自然研究中的重要性。不過,他力主面向大自然求新知識,在17世紀的科學革命風潮中居功厥偉,這個主張當然與皇家學會宗旨合拍。反諷的是,霍布斯晚年時,竟成為培根的私人祕書。●
●*[註12] 本書〈大事記〉(頁323-327)有雙方一來一往的大事記,值得參閱。